■谢湘生
走进西园北里,确因这个很文艺的地名。诚然,还因这条仅五百多米长的悠悠古巷,是长沙市乃至全国打造的首条历史步道的首发段。带着一种探寻故事的心情,我漫步于历史的烟云之中。
从外面看,西园北里是位于开福区湘春路与黄兴北路的一条不起眼的小巷。然而,只有走进这里,方知其前生今世。追溯历史,唐代宰相裴休在此修建西楼。至清代,望族龙家沿用“西楼”雅意建了西园。园内亭台楼阁,水榭长廊,环境幽清。此处有人说旧时属长沙六大公馆群聚集区之一,民国时期名人荟集。据悉,当年巷子两头设有栅栏,有专人守护,旁人只能窥见其故事一二。
入小巷不远,就是文襄园。石门两旁镌刻的“虎帐南开,旌旗十万吞胡虏;春风西度,杨柳三千荫玉关”,应是对左宗棠入疆平叛的写照。清光绪十一年(公元1885年)七月二十七日,左宗棠在福州抗法前线病逝。清廷追赠其为太傅,予谥文襄,并在此建左文襄公祠纪念。进得门来,左公亭内有左宗棠坐像,色泽黝黑,凛然生威。左公原祠规模不小,有六十亩,可惜“文夕大火”中尽毁,现仅存一处很小的石山和部分古墙。
西园北里有多处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,以及十多处历史人文景点。包括近代武术大师杜心五、革命先辈帅孟奇、刘少奇老师黎倜康、当代著名金石书法家李立故居等历史名人居住处,还有黄埔军校长沙同学会旧址。可谓历史厚重,古朴沧桑,一砖一瓦都是历史,一草一木都有故事。
世事沧桑,人去门闭,这些故居和旧址大多没有对外开放,这令我不舍离去,在小巷中往返徘徊。当我再次来到杜心五曾居住过的民居门前时,没想到此时大门已开,一位老娭毑坐在门口。于是,我和她攀谈起来。娭毑说,这房子原来是杜心五曾经居住的地方。后来,政府收回来,以租赁的方式分给四户人家居住。她说她二十岁嫁过来就一直住在这里,已经整整六十年了。老娭毑说,新中国成立后,年逾八旬的杜心五担任湖南人民军政委员会顾问、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、湖南省政协委员,居住于西园北里54号。据传,杜心五去世的前一天,即1953年7月6日,他去天心阁跟一些老朋友告别,说:“我明天就要走了,你们想看什么功夫,我都可以给大家展示。”于是,他当众表演了轻功。看似身体羸弱的杜心五竟从天心阁城墙下飞身斜跑,一溜烟就跑到城墙上面。更为离奇的是,第二天,即7月7日,刘斐等爱国将领到西园北里看望杜心五。这时杜心五因病卧床,见贵客前来,立即起床,并不顾八十多岁的高龄和疾病,为客人表演功夫。在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,他施展轻功,身影幻动,眨眼就不见人影。正当在场人面面相觑,不知其藏身何处时,只听一声大笑,杜心五从天而降,原来他用壁虎功粘在房间的横梁上。当天晚上,这位奇侠竟与世长辞,享年84岁。
漫步在曲径通幽的西园北里,在麻石小道、白墙黛瓦、花格窗棂、翠竹青苔的衬托下,仿佛时间已经凝固,午后从树木缝隙中漏下来的阳光,映射着这里数不清的风云际会,道不尽的人文情愫。
辛亥革命先驱和领袖黄兴,当年起义消息泄露,就在这里留下了惊心动魄的脱险逃亡故事。黄兴,原名黄轸,曾租住在西园附近的紫东园巷。上世纪初,他牵头成立了华兴会。一次谋划起义之事被泄露,黄兴与前来抓人的差役就在西园北里附近碰面了。但差役并不认识黄兴,他就对差役谎称自己刚才从黄家出来,说黄兴已到左文襄祠明德学堂上课去了,并带差役到明德学堂去找人。黄兴乘机从后门溜走,躲藏在龙家,后在龙绂瑞等志士的帮助下逃出长沙。安全抵达上海后,黄兴发了一封仅有一个“兴”字的电报,表明自己已经安全。此后,黄轸正式启用“黄兴”这个名字。
在西园北里还有一个亮点,这里门牌上除了标注不可移动文物和人文景点外,还标识了“共产党员户”“邻里志愿者户”,令人耳目一新。特别是在巷中一棵老梧桐树下,社区打造了“梧桐树下,北里讲堂”,不定期开展各类主题活动,成为老街新巷游的打卡点。而且,社区在长沙首开党建抖音公众号,用最“潮”最接地气的传播方式,将老长沙传统生活方式和充满温情的市井生活场景展示出来。
作家冯骥才说,“有的城市没有留下童年的痕迹,它的历史仅存于空洞的文字记载中;有的却活生生地遗存至今,这便是城中的老街。”西园北里在提质改造中,不仅保留了那些珍贵的历史遗迹,而且与新事物接轨,让老街成为新巷,成为市民漫步历史的步道,无疑为城市发展诠释了新的空间和活力。
走进西园北里,传出一巷故事。